05b head-26

MaMaStation > 專欄特區 > 專家專欄 > 食療中醫學 > 小朋友發熱,如何處理?
小朋友發熱,如何處理?
Latest update: 週三, 23 十月 2013 00:00       Text by: 黃紹傑 中醫師   

150「如果小朋友發熱,如何處理?」這也是一個父母經常會問的問題。

小兒正常體溫常以肛溫36.5~37.5℃,腋溫36~37℃為正常。所謂低熱,指腋溫為37.5℃~38、中度熱38.1~39℃、高熱39.1~40℃、超高熱則為41℃以上。小兒年齡愈小,體溫調節中樞機能愈不完善,加上汗腺發育不足,都可致體溫升高。

1

發熱與病情輕重有時不一定平行,體溫越高不代表病情越重。嬰幼兒對高熱耐受力較強,即使高達40℃,病情也可以相當好,熱退後很快恢復。相反,年長兒體溫較穩定,若體溫驟然升高,常常反映有嚴重疾病存在。父母需要做的,不是急著去降溫,而是觀察他的神色,看看他是精神奕奕還是呆呆滯滯,有沒有興趣食飯玩耍,會不會很「扭計」。如果精神好,食飯玩耍正常,亦不「扭計」,就沒有必要急於退熱。

其實,發熱是機體的一種防禦反應。發熱可使吞噬細胞(白細胞的一種)活動性增強,抗體生成增多,白細胞活力及肝臟解毒功能增強,抵禦致病原的侵襲,促進機體恢復。因此,如發熱不是太高,一般情況尚好,不應盲目或急於退熱。相比退熱,父母更應該安排小朋友多飲水多休息,並且記錄好體溫,服藥時間,服藥後體溫改善等等數據,以便醫師/醫生儘快查明原因。如果急於降溫,一來影響醫師/醫生分析,二來抗體生成減少,反而會「賺粒糖輸間廠」,長遠而言反而不利。

如果要降溫,也先考慮藥物以外的方法。如:

1.物理降溫 將患兒置放于環境安靜、陰涼、空氣流通處。用溫水沾濕毛巾抹敷頭額、雙腋及腹股溝等部位,有助散熱。

2.針灸降溫 常用穴位為曲池、合穀、大椎、少商、十宣等。可以諮詢中醫師。

3. 焗汗降溫 這是中醫傳統的退熱方法,可以單純焗汗,也可以服用中藥發汗。但並不是適合所有患者,焗汗前應該先請教一下中醫師。

4.食療降溫

竹葉石膏清熱飲:

材料:

竹葉15克
石膏 25克(要打碎,先煮三十分鐘)
麥冬 10克
西洋參 12克
甘草6克
菊花10克
竹葉15克
白茅根 15克
陳皮、大棗適量。

製法:藥材先浸半小時,煮一小時,放涼後,加糖(蜂蜜、冰糖皆可)適量後飲用。

功效:清熱利濕生津,益氣和胃。針對身熱多汗,胸悶心煩,口干喜飲,尿少便秘,虛煩失眠,夜寐不安,舌紅苔少,脈虛數等症狀。以上食療方是由古方「竹葉石膏湯」化裁而成。原方是治療感冒後,餘熱未清引起的氣津不足。因此,無論患兒是低熱不退,或熱已退,只要有燥熱傷津的症狀,皆可服用。

注意:竹葉及白茅根有利尿作用,飲用後小便增多,因此適宜在中午前服用。避免睡前服用,以免夜尿頻頻影響睡眠。另外,發熱期間應多飲開水,飲食以清淡易消化流質為宜。如大便稀爛,不用麥冬。熱已退,不用石膏及菊花。退熱後精神不振,可加西洋參至20克。

2


+ 0
 

請先登入,以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