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b head-26

MaMaStation > 專欄特區 > 專家專欄 > 臨床心理學 > 童年問題行為預測成年傷亡率
童年問題行為預測成年傷亡率
Latest update: 週三, 12 五月 2010 18:44       Text by: 葉妙妍 臨床心理學家   

兒童的問題行為(Problem behaviors)大致可分為向外化及向內化兩方面。向外化的行為(Externalizing Behaviors)通常指有攻擊性、衝動、過度活躍及違法行為等;向內化的行為(Internalizing Behaviors),包括抑鬱、焦慮、內向退縮及心理影響的身體不適等。

芬蘭和英國的學者Jokela, Power和Kivimäki 2009年發表了一項研究,他們追蹤了英國一萬一千多名1958年出生的男女長達46年之久。研究的參加者在7歲和11歲時被老師作問題行為評估,同時父母會在7歲、11歲及16歲時報告他們受傷的紀錄,研究又搜集了他們23、33、42及46歲時的受傷資料。結果發現童年時向外化行為愈嚴重,成年後的受傷機會愈大;相反童年時向內化行為愈多,長大後在交通、工作、家居及襲擊等各方面的受傷率愈低。至於童年家庭環境和成年後的心理困擾,並不影響這個關係。

此外,Jokela和Kivimäki在另一個學術期刊中,揭示了這萬多名英國的研究參加者,在出生起46年間,累積死亡率與童年向外化及向內化問題行為的程度成正比,而童年家庭環境則不影響這種關連。

兒童嚴重的問題行為,可以是成年後受傷甚至死亡的高危因素,我們難道還可以採取「大個啲就會無事」的鴕鳥政策嗎?有問題行為的兒童,實在需要我們多一分關注,多一點支援。



+ 0
 

請先登入,以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