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看板
 

05b head-26

MaMaStation > 專欄特區 > 專家專欄 > 健康心理學 > 認知學派理論
認知學派理論
Latest update: 週六, 31 十月 2015 00:00       Text by: 李威廉   

150前文曾提及以精神心理分析學及行為理論解釋人的性格, 精神心理分析學主張潛意識、自我防衛機制; 行為學派認為人的性格不是先天而是透過後天(環境)學習而成的。 本文介紹的認知學派理論則集中論述思維主導性格, 而人的思維, 尤其是核心思維 (Core beliefs) 又往往受兒時經歷 (Childhood experience) 所影響。

核心思維既成形, 就會衍生一些有條件的假設 (Conditional assumptions) 與及補償機制 (Compensatory strategies)。 在日常生活中, 我們通常對以上的核心思維、有條件的假設及補償機制都不以為意, 可是, 當我們遇到一些事情時, 我們即時的想法 (Automatic thoughts)、情緒 (Emotion) 及回應行為 (Behavior) 往往就是從核心思維及有條件假設產生出來的。

以下圖表簡單解釋認知學派理論:

1

2

其實, 當我們遇上某些事情時, 尤其是一些負面事情時, 我們的思維便會很自動地跳入某些思想模式, 而這些思想模式會主導即時的想法。

除了上述兩種思想模式 (災難性思想及以偏概全)外, 認知學派理論還列舉了多種思想模式 (又稱為思想陷阱), 包括:
- 個人化思想
- 非黑即白
-「一定」想法
- 怨天尤人
- 感情用事
- 打沉自己
- 左思右想

災難性思想容易使人把事情推向極壞的一方 (即使事情本身不是想像中這樣差); 以偏概全思想使當事人只憑一時的得失便妄下判斷。 而更差的是, 當事人往往擁有多於一種思想陷阱。 認知學派認為, 要改變當事人, 便要先改變其固有的思想模式。 下期我會詳述各思想陷阱的細節及怎樣改變這些根深柢固的思想模式。

 


+ 0
 

請先登入,以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