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看板
 

05b head-26

MaMaStation > 專欄特區 > 專家專欄 > 健康心理學 > 從心理學角度看中年危機
從心理學角度看中年危機
Latest update: 週一, 01 二月 2016 00:00       Text by: 李威廉   

150對於做了三十多、四十年人來說, 按香港人的平均壽命計算, 生命差不多已經過了一半。 古人說:「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生命的前半期 (First half of life), 即由誕生一刻起, 直至40歲,就是生命第一個時期,是一個向外擴張的時期。 按照心理學家榮格 (Carl Jung) 所說,人在40歲前的任務應該是自信而堅定地去做符合外在環境要求的事,亦即是努力去達成社會對你的期望 (Jung,1933)。 


1

從出生開始便一直奮鬥,努力向上爬,拚命達成人生每個目標(這一點香港人不會陌生)。 然而,根據榮格的心理學學說,人在大約在40前後,心智會經歷一場大轉變,之前不斷奮鬥的目標和雄心會突然或逐漸失去原先的意義。 這時人經常會感到沮喪、停滯不前、失去人生方向因而感到自己十分不完整,有如失去了某些重要的東西。榮格說,這種經驗甚至會發生在那些於社會上已經名成利就的人身上。 這種現象,榮格稱之為「中年危機」。這位心理學的泰斗認為人的一生有兩個主要時期:分別為人生上半場(從兒童時期到青春期),以及人生的下半場(中年期)。 按照以上所說,最有意義的轉化是發生在中年階段,意即「中年危機」,這也是一個40歲中年人「自性」(the self)追尋的開端。

那麼,什麼是「自性」? 這就是一個人在自我 (以榮格的師傅–佛洛依德的定義,就是指在意識(consciousness))
陰影 (shadow archetype,用佛洛依德的定義,就是指無意識(unconsciousness)) 之間建立橋樑,剝去人格面具 (persona),轉向自性的探索,把自我與陰影融合,這是中年期的主要任務,也是對化解中年危機的重要關鍵 - 個性化 (individuation)。 中年人如果能夠找到心靈成長的目標,便能達到自性的實現 (self -realization)。

2

然而,中年男性與女性的「自性」是不同的: 雖然兩性到了中年期都會
把對外界的動力移轉到內心世界的定位,即是從回應和滿足社會對他(她)們的期望,轉移到內省、沉思和自我評估以重新把生命意義再定位; 中年男人傾向對他們的人際、修養和感官等方面的成熟度更加敏感,用榮格心理學說解釋,就是要發展他們的阿尼瑪(Anima),即男人潛意識中的女性性格; 中年女人也對她們的侵略性和自我衝動更加敏感,目的是發展她們的阿尼瑪斯(Animus),即女人潛意識中的男性性格。 無論是阿尼瑪還是阿尼瑪斯,都是兩性各自的陰性面,是他(她)至今尚未發展的,也是必須面對自己的另一面,有待他(她)們在中年時期發展人生的新一頁。

榮格的「中年危機」理論看似艱深,我舉一真實個案讓讀者容易明白: 我有幾位心理學系的同學入學前都位居要職,他(她)們都已屆不惑之齡,卻毅然放下高薪厚祿回歸校園,畢業後繼續進修相關碩士課程,終成功轉型至學術研究、輔導、及心理治療界別。 縱然薪酬未必能與昔日的同日而語,卻換來心靈上的富足。 他(她)們如果停留在舊有職位或許可以更上一層樓,但內心的掙扎、對舊有工作及職場的厭倦驅使他(她)們改變,找回真正的自己,達至自性的實現。

參考資料
Jung, C. G. (1933

Modern Man in Search of a Soul. London: Kegan Paul Trench Trubner, (1955 ed. Harvest Books ISBN 0-15-661206-2)


+ 0
 

請先登入,以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