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看板
 

05b head-26

MaMaStation > 專欄特區 > 專家專欄 > 健康心理學 > 性格理論(三)
性格理論(三)
Latest update: 週五, 06 二月 2015 00:00       Text by: 李威廉   

150性格的形成, 很大程度受到兒時經歷(childhood experience)所影響,上一篇提及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是始於一歲前與主要照顧者的相處與互動。 今回我們再引述另一套兒時經歷影響長大後的性格理論, 就是佛洛依德的自我防衛機制(self-defense mechanism)。 此理論最早見於他在1894年發表的文章《防衛性神經精神病》(The neuro-psychoses of defence)。他以精神分析學的角度解釋自我防衛機制是指「自我(ego)」的心理防衛作用,即當我們遇到不能解決的情況時,用來應付焦慮(anxiety)與不安(insecurity)的適應機制,這個適應機制把自我對本我(id)進行壓抑(repressed),從而把焦慮與不安轉化為不同類型的自我防衛機制。


1

此種壓抑與轉化是一種潛意識(unconsciousness)的自我防衛功能,通常表現在我們試圖自我掩飾那些因焦慮不安時出現的內驅力(inner drive)和情感,而在潛意識裡使用的各種心理上的防衛機制,目的是要處理(cope)或轉化焦慮。 某程度上,這些自我防衛機制有助我們保護自己,免於墮入不可接受的思想或衝動,或避免思想及情感失控地步。 雖然適當的自我防衛機制可以防止因外來事件的打擊而引起的生理或心理疾病,但過分或錯誤地應用自我防衛機制也可能帶來心理障礙(但必須要注意: 自我防衛機制是從潛意識表現出來的,而自我防衛機制可以單一地表達,也可以多種機制同時出現或使用,因此是難以用意識控制的)。
常見的自我防衛機制可以分類為逃避型、自我欺騙型、攻擊型、代替型,及建設型:
1. 逃避型防衛機制包括壓抑、否定(denial),及退化情感(regression)
2. 自我欺騙型防衛機制包括反向(reaction formation)、合理化(rationalization)及儀式與抵消(ritual and undoing)
3. 攻擊型防衛機制包括轉移(displacement)、投射(projection)
4. 代替型防衛機制包括幻想(fantasy)、補償(compensation)
5. 建設型防衛機制包括昇華(sublimation)

下回我們再詳細談論每種型態的特徵。 預祝各位羊年得意,喜氣洋洋!

 


+ 0
 

請先登入,以發表評論。